吞嚥障礙

吞嚥障礙是指食物從口部到胃部的過程出現的任何困難。

吞嚥障礙的成因:

中風、腦創傷、柏金遜症、腦退化症、老化等因素可以引致吞嚥障礙。而吞嚥障礙可以導致嚴重的後果,例如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和死亡。

吞嚥障礙的常見徵狀:

進食時出現咳嗽、需多次吞嚥才能吞下食物、進食時間過長、進食後食物殘留在口腔内、吞嚥後聲線變得混濁不清、體重下降和缺水等。

吞嚥障礙的評估:

臨床評估(Clinical Bedside Assessment)、X光造影吞嚥檢查 (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内視鏡吞嚥檢查 (Fiberoptic 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Swallowing, FEES)等。

吞嚥障礙的治療:

改變食物的質感和流質稠度(Diet Modification)、改變進食姿勢、安全餵食技巧、深層咽肌神經刺激法(Deep Pharyngeal Neuromuscular Stimulation, DPNS)、電療法、MDTP治療法、Myofascial Release手法治療、吞嚥肌肉運動等。

常見的語言障礙

有很多人以為語言障礙只發生在兒童,但其實不同的年齡也會有不同表現的。 常見的語言障礙如下:

發展性語言障礙

兒童發展遲緩、自閉症譜系的兒童、學習困難於發展階段缺乏適當語言刺激等原因導致的發展性語言障礙而令患者未能準確理解及表達。

發音障礙 (說話咬字不清)

口腔肌肉控制較弱、口腔結構異常,如:兔唇裂顎、語音發展遲緩或受不正確語言模範影響而令患者未能準確發音。

聲線障礙

不同原因令喉部肌肉過度緊張,聲帶結構或功能受損並出現病變,包括聲線沙啞、音調偏高或偏低、走音等。

聽覺障礙

因先天或後天影響,未能完全接收別人的說話而導致語言、發音或聲線受到影響。

流暢障礙(口吃)

不同原因導致不能流暢地說話,出現字詞重複、音節拖長或說話突然中斷並需掙扎一會才可繼續說話等現象。

神經性溝通障礙

腦部疾病或創傷引致神經性溝通障礙,找字困難、詞不達義、甚至使口腔肌肉控制不靈導致說話含糊不清或影響理解及表達能力,出現找字困難等現象。

每位有語言障礙的人士有不同的需要。

言語治療師會先為個案作詳細評估及診斷,及後訂立個別化治療方案,透過不同的治療策略,提供言語治療服務,增強溝通、學習、工作及社交能力,從而改善情緒控制能力,提昇自信心、工作能力及生活質素。